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关于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落实《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顺应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发展趋势,加强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近地化配套能力,加快构建自主高效、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优势与挑战: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东北等地区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广东省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一是汽车制造业规模大,拥有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2021年全省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621亿元,占全国比重11.1%;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4215亿元,占全国比重10.3%。二是依托基础雄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发展处于领先水平。三是汽车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广州花都、番禺、南沙以及深圳坪山等产业集聚区。
同时,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还不突出,产业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汽车产业“整零比”偏低。广东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78,尤其是广州汽车产业“整零比”仅为1:0.35,相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1.7的整零比例,零部件产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零部件企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2021年我省规模以上零部件和配件企业912家,占全国比例为6.7%。2021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我省仅有1家入榜;2021年全国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广东只有10家,最高排名的广汽零部件仅位居第7。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核心零部件产业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大多布局在长三角,广东零部件合资企业以日系为主,基本是加工制造业务,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动力系统、底盘控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车用关键芯片均被国外巨头垄断,对外依存度较高。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一定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要求,遵循“三横、三纵、三核”[1]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坚持“扩存量、招增量、建储量、防变量”,在特色园区、公共平台和产业基金等方面打造产业三大支撑载体,从动力总成、底盘系统、智能网联、车身系统、工业软件、仓储物流等专业领域筑牢产业发展六大关键环节,鼓励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产业链配套体系,提高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夯实广东汽车强省地位,助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省汽车产量突破430万辆,实现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超1.25万亿元,零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超5900亿元,“整零比”达到1:0.9;汽车产业配套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大载体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六大环节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2-3个产值超100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培育1家营业收入超500亿元、3-5家超百亿元的零部件企业集团、10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汽车零部件企业,车规级国产芯片当年应用总量比例系数达到20%。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为我省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提供核心支撑。
三、构建三大发展支撑载体:
(一)统筹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一是分级分类布局特色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汽车整车企业引领作用,差异化布局5个左右省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广州、深圳、佛山、肇庆围绕整车企业一级供应商布局产业园区;引导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清远等地市规划布局汽车零部件二、三级供应商产业园区,构建零部件产业梯度发展格局。二是加强产业链培育招引。以整车需求为牵引,引导零部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质量管理体系,打造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大力支持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整车企业优先培育发展近地化零部件供应商。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招商,瞄准全球、全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力争引进头部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研发机构。系统梳理重点企业的需求,优化汽车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提升配套基础设施水平。三是建设零部件中转仓。充分利用园区标准厂房,引进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设组装车间,提升零部件供应能力。围绕整车厂就近建设中转仓,常态化动态储备紧缺部件和物料,以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导致的零部件供应短缺风险。
专栏1 特色产业园区
1.广州。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牵头引领作用,大力建设番禺、花都、黄埔、南沙等四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创新基地,增城、白云、从化等三个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围绕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发展配套的动力总成、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轻量化部件等高端零部件,前瞻布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快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等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加快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实现氢能产业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设计与制造。
2.深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牵头引领作用,建设深汕汽车工业园、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等重点项目,依托南山、坪山、深汕等地建设集聚区,引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3.佛山。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牵头引领作用,带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支持建设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走廊,依托佛山仙湖氢谷,加快高端氢能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电堆、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质子交换膜等八大关键零部件以及制氢、加氢、储运设备,建设高水平自主化生产线,加快相关技术成果形成产业化能力。
4.肇庆。规划建设肇庆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小鹏智能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园。发挥整车企业牵头引领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规模化发展,引导关键零部件产业集聚,打造完整、聚集、高效的产业链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引导整车企业与关键零部件、材料企业加强协作,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水平。
5.惠州。发挥汽车电子、汽车线束、发动机、底盘和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产业优势,围绕传统燃油汽车轻量化和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和电控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控制、执行系统等领域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汽车产业园。
6.中山。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化发展,促进正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电芯制造、PACK工厂项目落地。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支持研发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装备。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燃料电池系统、整车控制系统。
7.江门。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双碳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台山),发挥汽车电子、汽车线束、底盘车架、汽车轮毂和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等产业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及专用车等领域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汽车产业园。